
特集・小記事

什麼是川床?帶你了解川床的樂趣與京料理的魅力|穿上和服或浴衣,盡情感受京都風情|和服租賃就來京都「租賃和服岡本」!

京都夏日風物詩——川床
你知道京都夏天的傳統景致「川床」嗎?
川床是一種建在河川上方或河邊的露天座位,可以一邊聆聽潺潺流水聲,一邊感受涼爽的微風,是京都自古流傳下來的夏日風情文化。
本文將為你介紹什麼是川床、它的起源與歷史、體驗方式、推薦季節,以及夏季京料理的魅力等。穿上和服或浴衣,來一場充滿古都風情的川床體驗吧!
什麼是川床?
納涼床的歷史非常悠久,起源可追溯到江戶時代初期,已有約400年歷史。
據說是在豐臣秀吉時代向江戶時代過渡的時期,有錢的商人在鴨川的河灘上搭建觀賞席和茶館,這就是納涼床的起源。
到了江戶時代,隨著石堤與堤防的完善,周邊發展出花街,成為熱鬧的娛樂場所。
每年祇園祭舉行「神輿淨洗」儀式時,聚集大量觀賞民眾,場面十分熱鬧。
江戶中期,茶屋在河水淺灘上擺放長椅,後來出現伸出水面的平台,稱為「河灘納涼」。
在詳細記錄京都一年傳統活動的《日次紀事》(延寶五年,1677年)中提到,6月7日祇園祭後,「四條河原水陸間布滿座席,安排座位」。
而《花洛名勝圖會》(元文元年,1736年)中記載:「從6月7日晚上到18日晚上,四條河原水陸間到處設座席,人人不分貴賤同樂。東西兩側茶屋掛紙燈,點燈籠,夜晚如白晝。這就是納涼。但不單純是玩樂,更像神明希望人們度過『名越之夜』的安排。到13日晚上作為祇園祭前夜祭,更加熱鬧。」這些記錄展現當時的繁華盛況。
進入明治時代後,7月與8月設置納涼床成為慣例,鴨川兩岸均有納涼床。
兩岸多為高架木平台,河中沙洲放置座椅,三條大橋下方也搭建從河灘伸出的座位區。
昭和28年(1953年)鴨涯保勝會成立時,納涼床約30至40家,現今已近百家。
所謂「川床」,指的是為了在京都悶熱夏天感受清涼,餐廳沿河邊設置的露天座位。
據說歷史可追溯至安土桃山時代,如今已是京都夏季代表性風景之一。
目前設置川床主要有兩個區域:鴨川沿岸與京都深處的貴船川沿岸。
此外還有高雄川床與しょうざん溪涼床等地,各有不同風情,各餐廳提供獨特料理,供遊客盡情享受。
【地區別】川床的享受方式
1)鴨川納涼床
鴨川納涼床是指在先斗町、祇園等繁華街區附近鴨川沿岸夏季限定的戶外座位,是京都夏季代表風物之一。
鴨川全長約23公里,源自桟敷岳附近,流經京都市區南北,匯入桂川。作為千年古都孕育文化之地,鴨川水質清澈,是市民與觀光客喜愛的休憩場所。
不同月份名稱不同:5月稱「皐月之床」、6月至8月稱「本床」、9月稱「後涼み」。納涼床分布在二條到五條間四個區域:上木屋町、先斗町、西石垣、下木屋町,約90多家店鋪。
這裡不僅有傳統和食、京料理,還有法餐、義大利餐、中餐、居酒屋與咖啡廳等多樣風格,適合各種人數與場合,初次體驗者也能輕鬆前往。部分店舖無座席費,5月與9月有較輕鬆的午餐服務。
想慢慢品味美食與夜晚氣氛者,推薦晚餐。
預約後,任何人皆可輕鬆享受鴨川納涼床美景與美食。交通便利,是京都必訪景點。
交通方式:
京都站 → 地鐵烏丸線「四條」站 → 阪急電鐵「京都河原町」站下車,步行至木屋町通或先斗町(鴨川西側鄰近);
或京都站 → 地鐵烏丸線「烏丸御池」站 → 地鐵東西線「京都市役所前」站下車,步行約20分鐘
2)貴船川床
貴船位於京都深山,貴船川床特點是水面非常接近,客人甚至能將腳伸入水中。
川床搭建於山間河流上,環境清涼自然,非常受歡迎。
這裡主要提供正宗懷石料理,價格約午餐6000日圓起,晚餐8000日圓起。
夏季氣溫比市區低約10度,是避暑勝地。
貴船川床始於大正時代,當時茶店在河邊放小木凳供避暑,非現今餐飲形式。昭和5年叡山電鐵通至鞍馬,遊客增加。
川床附近有著名貴船神社,是京都重要的結緣聖地,四季風景優美。6月底至7月初還能在「螢火岩」看到螢火蟲。
貴船神社為全國500多座貴船神社總社,供奉掌管雨水的龍神。地名讀作「きぶね」,神社名讀作「きふね」,意在保持水的純淨。
交通方式:
京都站 → JR奈良線「東福寺」站 → 京阪電車「東福寺」站至「出町柳」站 → 叡山電車「出町柳」站至「貴船口」站下車;
或搭京都公車33路於「貴船口站前」下車,步行約60分鐘至貴船。
3)高雄川床
由京都市區出發,往西約1小時到達翠綠的高雄地區。
高雄以秋季紅葉聞名,夏季也是知名川床地點。川床沿清瀧川搭建,有屋頂,雨天亦能安心使用。
夏季氣溫比市區低3~5度,6月中旬可見清瀧川上飛舞的源氏螢火蟲。
在大自然環繞中享用以天然鯰魚、京野菜等時令食材製作的川床料理,風味獨特。
夜晚方案中還有與舞妓互動拍照體驗。
交通方式:
京都站 → JR嵯峨野線「花園」站下車,搭計程車約10分鐘。
4)しょうざん溪流床
位於洛北鷹峰寬廣日本庭園內,搭建於清流紙屋川上。此處遠離市區喧囂,可靜享京料理。
還能欣賞舞妓舞蹈與螢火蟲。
此地始於江戶初期,由本阿彌光悅創立工藝村,光悅為著名書法家、工藝家及畫家,影響深遠。
昭和26年由松山正雄建設花與綠的觀光工廠,三萬五千坪庭園借景京都群山。
創始人理念為「西陣織物的美麗圖案與色彩源自美麗環境」,故大力發展庭園與工廠。
此地集合四季變換庭園、日本風格茶屋與宅邸,遊客可體驗染色工藝,感受水流聲中的溪涼床,盡享京都傳統風雅。
交通方式:
京都站公車6路,於「土天井町」站下車,步行5分鐘。
夏季的京都料理
什麼是京料理
「京料理」是指京都歷史上形成的日本料理五大體系總稱,包含「大宴料理、精進料理、本膳料理、懷石料理和小菜」。
它以高湯為基礎,透過獨特烹調方式製作,並結合擺盤、上菜、餐具布置等傳統文化,展現一種綜合技藝。
京料理基本以當季食材為主,盡量保留原味。為保持食材新鮮,廚師講究「快速而熟練」的切工技巧。
外觀美感也非常重要,廚師會考慮食材大小、顏色與質感協調,使用符合季節與氛圍的擺盤與器皿呈現料理。
夏季的京料理
京都位於三面環山的盆地,夏天非常炎熱,甚至有「油照」(像油一樣熱)的說法。為了讓夏天更舒適,京都代表美味是「鯰魚」和「鯉魚」。
鯰魚和鯉魚是反映季節風味的魚類,是京都夏季特色。牠們的味道與故事讓人慢慢感受沁入心脾的滋味。
京料理的歷史
自室町時代起,京都寺廟門前已有茶屋,最初販售茶,後逐漸提供餐飲。江戶時代中期,京都市區出現許多料理店,活魚池餐廳特別受歡迎。桃山時代晚期,東山已有可舉辦宴會的料理店。
當時料理店多用河魚,因京都為內陸城市,海魚運輸不易。譬如從福井縣小濱到京都出町柳約70公里,運送海魚需鹽漬並步行,
一段時間後鹹度適中。
献給朝廷的魚——鯉魚
鯉魚只活一年,被稱為「年魚」,因香氣好也寫作「香魚」。《古事記》和《日本書紀》記載神功皇后釣魚占勝利時釣到鯉魚,故得名。
鯉魚為古老食材,也是朝廷貢品。現今日本淡水魚消費量中,鯉魚占四分之一。雖中國與韓國也有鯉魚,但無一國如日本珍惜牠。
鯉魚類似西瓜與黃瓜香氣,味道清爽,生命短暫,符合日本人口味。京都附近多條以鯉魚聞名河流,
北大路魯山人曾從京都和知川運鯉魚至東京,獲好評。
鯰魚
「鯰魚」名稱可能來自「咬」(はむ)或因形似毒蛇(はに)。體長可超過2公尺。
鯰魚生命力強,流通不便時代能活著從大阪、明石、淡路運至京都,十分珍貴。牠可透過皮膚呼吸,
保持體內水分,是唯一能保證鮮度的魚。
鯰魚旺季為梅雨季至7月祇園祭期間,另有8月產卵後至11月底「黃金鯰魚」期。
鯰魚自繩文時代已被食用,平安時代曾製成干魚獻給朝廷。江戶時代記錄有百餘種鯰魚料理,提及骨切技巧。
鯰魚肉質潔白,脂肪適中,味道鮮美,是京都人夏季喜愛食材。被視為有補身功效,助度過炎熱夏天。鯰魚與鯉魚的不同季節味道明顯,吃牠們能感受京都季節變換。